朱元璋铁腕下注,赌上全军性命,带领将士火烧连船,才能统一南方,后续开启洪武之治。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手下谋士如云,群英荟萃。踏入玄武门就是君临天下,名垂青史。
这些谋略谋士知道,李世民也知道。
但皇宫守卫、贴身禁军会不会殊死一搏?后宫宠妃有没有对手亲信?太子集团会不会如约而至?关键时刻手下爱将能不能力顶千钧?此行到底是兵行险着,还是胜券在握?
这些东西还是没人知道,也只能赌。
李世民豁得出去,率领800铁甲亲军,在玄武门弯弓射箭,百步穿杨,大步流星踏入太极宫,随后开启贞观之治。
历史就像是散落一地的珠子,当你串起来,就会发现“谋”重要,“断”更重要,历史上经天纬地的大人物往往不是最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但一定是最敢做决定的人。
玄武门之变,把李世民换成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或者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任意一人,都不会有贞观之治。
因为把李建成射下马的,从来都不是什么谋略,而是当机立断的决心,和破釜沉舟的勇气。
多数时候,谋士提交的“妙计”不是“一计定乾坤”,而是谋士班子们给出数个对策的排列组合,随后便把压力交给一把手,一把手综合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艰难地转动历史的巨轮。
决策失误,谋士尚可改换门庭,一把手只能人头落地,满盘皆输。
道理放到今天也是适用的:为什么体制内大型项目决策,班子成员已经陈述利害,一把手签字依然很谨慎?为什么有些地方一把手千方百计修改制度,希望减少自己的签字?为什么创业比赛评委分析前景一片美好,点评项目头头是道,但从不辞职创业?为什么炒股专家很少自己炒股,置业顾问很少给自己买房?
因为,出主意是天下最简单的事。
阿猫阿狗都能说上两句,出租车司机也能一边抽烟,一边给你分析崇祯帝的“翻盘之策”和慈禧的“逆转之法”。但做决断才是最艰难的,一旦不慎,就是万丈深渊。
多读读历史,你会发现谋士易找,一把手难寻。
刘邦的主要班底是沛县人,朱元璋的主要班底是凤阳人,太平天国的主要班底是金田人。
一旦有了一把手,谋士便如雨后春笋般冒头。因为真正稀缺的是君主的决断之才和担当之勇,而谋士这样的班底,一个县的人口就能给你配齐。
所以,体制内考察高级干部时,很看重过往担任一把手的履历和经验,因为在重大决策之际,一把手站出来指定前进的方向,比什么锦囊妙计都重要。
纵观历史,谋士可以是军事家、经济家、科学家、外交家,
而一把手永远只能是政治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