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棺头朝向,就是逝者的头向,即逝者头朝哪个方向。规范的语汇叫墓向,即坟墓墓室或墓穴的走向,也就是棺椁的头尾摆向。
实际生活中,由于传承差异,墓向的操作较为复杂。有头北脚南的,说坐北面南是尊贵正道。有头朝西北的,说西北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有头朝东北的,说东北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有头朝西或西南的,说西面有昆仑,乃万山万物之祖。有头朝东或东南的,说东为春始,寓意欣欣向荣。还有在外地安葬头朝家乡的,头朝特定意义方向的,或者根据风水确定墓向的。等等,什么向都有,不一而足。
那么在规范丧礼中,墓向有怎样的规定?后世是如何把握演进的?我们以礼仪典籍文本为依据,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供大家参酌与评述。
1、关于墓向,《仪礼》和《礼记》都要求“以北为上”
中国是礼仪之邦,证据就是有《仪礼》和《礼记》两部先秦典籍。而且,历史上,各朝代都根据这两部礼仪典籍制定具体的礼仪制度,诏令全国施行。这在世界所有民族中是绝无仅有的。汉代设“五经博士”,《仪礼》是其一,被奉为《礼经》。隋唐开始科举,经宋元到明清,一千多年,《仪礼》和《礼记》一直都是办学和科举考试的指定教科书。
(1)《仪礼---既夕礼》在棺柩至墓地即下葬环节有:“-------至于圹。陈器于道东西,北上-------主人袒。众主人西面,北上。妇人东面。皆不哭。乃窆。”
大致意思是说:柩车行至墓穴地,将明器陈放于送葬道路的东西两旁,以北为上。丧主袒露左臂。主家男性人员于东边向西而立,以北为上。妇人于西边向东而立,都不哭。于是落葬。
这里所谓“北上”,即以北为上,即棺柩的头在北,尾在南。
(2)《礼记---檀弓下》有:“葬于北方,北首,三代之达礼也。”这里所谓“北方”,即朝北的方向,所谓“北首”,即首在北方。所谓三代,即夏商周三个朝代。这与《仪礼》“北向”的墓向设定是完全一致的。
(3)朱熹的《家礼》“丧礼篇”在下葬事项中也有:“主人诸丈夫立於圹东西向。主妇诸妇女立於圹西幄内,东向。皆北上。”
就是说,送殡到墓地,以墓穴为中心,男人在墓穴东边面向西,女人在墓穴西边面向东,都以北为上。即逝者的头在北面,脚在南面。
我们现在流行的丧事礼俗,主要都是明清两朝延承下来的。明清两朝朝廷诏令具体实施的礼仪制度,如《大明会典》《钦定大清通礼》等,都是以《仪礼》《礼记》和《朱子家礼》为范本制定的。所以,在主流意识形态和官方,墓向“以北为上”是基本规制。
2、关于墓向,皇家帝胄或达官贵人等多采用南北正向,即头在正北;一般居民百姓,墓向的操作较为复杂,多数采用东北西南墓向和西北东南墓向,即头在东北或头在西北
因为规范礼仪典籍设定的墓向是南北正向,主流意识形态和官方遵循古礼,所以一般采用南北正向。而一般庶民百姓,受到礼仪规制的制约,多数人尊民俗,你行我效,一般采用南北偏转方向,不使用南北正向。
按墓地风水的一般说法,墓地的理想结构是依山面水,东流西道,得水藏风者为佳。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讲的都是正向。这些都是显达显赫人家的讲究。一般居民人家,家小业小势小钱少,有块埋人的地方就不错了,谈不上什么风水,能够讲究的就是墓向。自古以来都是。
现实生活中,如何选择墓向。不同地区、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家乡坐落淮北平原,一般农村家庭,大多数情况下,墓向的大方向选择是东北西南向,即头向东北。说法是,东北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是生命的开始。愿逝世的人随东方的太阳开始新生,来生一切安好。
你们家乡是怎样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