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虹与石峰所著论文 《论当代小说〈茧〉的叙事动力与审美品格》,发表于《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8年第6期。这篇论文以叙事学(narratology)为理论背景,通过细读中国当代作家张悦然的小说《茧》,试图从故事层面、话语层面和读者阅读层面三个角度分析作品的叙事动力,并揭示小说的审美品格。以下对文章内容进行系统梳理与总结。
作者与刊物信息 文章的第一作者高虹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儿童文学。第二作者石峰是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副编审,博士,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论文发表于《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8年第6期,属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支持的成果之一。
背景与研究目的 随着叙事学理论的发展,文学评论中对叙事动力的研究逐渐趋于理论化与系统化。本文采用叙事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张悦然小说《茧》的故事层面、话语层面和读者阅读层面等多个维度,把握小说内部的叙事力量流动,探索其如何推动作品讲述故事,并试图挖掘这种叙事安排背后的审美意蕴。
《茧》是一部以人物成长与情感冲突为核心的当代文学作品。高虹与石峰试图通过分析其叙事动力架构,揭示小说文本如何通过叙事张力与情感河流来带动故事发展,并探索读者在阅读时如何受到叙事结构与哲学理念的影响。
故事层面的叙事动力 宏观设计:激起欲望、延迟满足、最终满足 论文引入了布鲁克斯在《情节阅读》(Reading for the Plot)中提出的心理分析方法,将情节发展视作一种“激起欲望、延迟满足、最终满足”的心理过程。《茧》中的两条主要情节伏线——李佳栖对父爱的渴求与程恭对李佳栖的爱欲追寻,便构成了整部小说叙事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两条情节线交织、冲突,并最终合流。
程恭对李佳栖的爱
第一次阻力来自李佳栖家庭的反对。李佳栖与程恭建立深厚友谊,但其祖母与堂姐强行将她拉回“高分阶层”,并通过暑期的隔离中断与程恭的联系。 第二次阻力是李佳栖的聪慧与成熟引发程恭的自卑心理。程恭通过发明“灵魂对讲机”等努力希望赢得李佳栖的认可。 第三次阻力是家族仇怨的揭露。程恭发现李佳栖的家族是导致自己祖父变成植物人的“凶手”,内心对李佳栖的爱与家族仇恨产生激烈冲突。 第四次阻力是二人长期分离。李佳栖丧父并转学,二人经18年后才重逢。 李佳栖对父亲的爱 李佳栖通过追寻父爱的过程,逐步了解父亲的人生经历,并最终理解父亲行为背后的情感与历史背景。她的追寻换来了对家庭与社会的理解,却失去了学长唐晖的爱情,展现了个体在追寻父爱中所付出的代价。
微观设计:感知、行动、存在的循环 论文通过戴维·赫尔曼(David Herman)的分析框架,将《茧》人物行动的叙事过程分为感知(sensing)、行动(doing)与存在(being)三种类型,详细梳理了程恭的行为与内心转折。例如: - 存在状态:程恭认为自己有责任“唤醒”植物人祖父。 - 感知过程:逐步意识到祖母和姑姑并不希望祖父复苏。 - 行动过程:通过阅读文献与研究技术,着手制作“灵魂对讲机”。 这种循环伴随着人物情感与认识的深化,同时为故事编织了逻辑自洽的情节进程。
话语层面的叙事动力 读者与叙述者的认知差异 论文指出,读者与“故事叙述者”在认知上的差异,成为推动叙事动力的重要机制。例如,作为故事叙述者之一的程恭,把自己的不幸归结为“家族仇怨”,将祖父被害的责任归咎于李佳栖的家族。然而,读者却通过旁观视角发现,程恭的境遇更多是由其家人(如姑姑、奶奶等)的行为间接造成。
读者与人物的价值观差异 论文深入分析了文本中伦理问题的书写。作者通过对李冀生和程守义的间接书写,呈现了“道德相对性”的复杂性: - 李冀生逼害程守义,从侧面展现了他背后隐藏的道德信念,即为更大社会利益服务的正当性。 - 程恭在成长过程中离间了陈莎莎、虐杀流浪狗,暗示了父辈遗留的“暴力”基因如何对下一代造成影响。
这种价值观差异,通过对现实伦理问题的双重书写,引导读者反思生命、权力与人与人的复杂关系。
阅读层面的叙事动力 悬念的制造 作家张悦然在叙事中通过悬念来吸引读者,例如: - 南院中的植物人是谁?昏迷的原因是什么? - 程恭与李佳栖重逢后的“秘密”是什么? 每一层新悬念的提出,又通过前后情节递进逐步解开,为小说提供了叙事推动力。
好奇的调动 小说通过设置情节中的空白部分来激发读者的猜测。例如,教堂牧师为何帮助程恭?随着一系列蛛丝马迹的展开,读者逐步填补这些情节空隙,从而在细节中感受到叙事逻辑的韵律。
惊讶的营造 论文指出,《茧》中用多种方式制造“惊讶”效果。 - 例如,程恭对陈莎莎“见死不救”的行为,展示了人性中潜在的黑暗; - 植物人祖父的“凭空消失”,则令文本呈现出荒诞超现实的意味。
结语 高虹与石峰的论文,以《茧》为研究蓝本,详细剖析了小说如何通过叙事张力、情感冲突与戏剧性展开情节。论文从叙事动力与小说阅读体验两个维度,探索了文本的深层次意义。研究揭示,《茧》的叙事不仅反映了个体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也通过对人性与伦理的多角度思考,展现了当代小说的叙事艺术魅力。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印证了叙事学在研究文学作品叙事动力与审美品格方面的重要价值,同时为理解当代小说中的深层伦理问题提供了新颖视角。